按摩穴位 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李思儀 著


寶寶好不容易哄睡了,沒一會兒又醒了,一整夜睡睡醒醒,真把媽咪給累翻了!若碰到深夜嚎哭,必須抱著才能入眠,更是讓媽咪快崩潰,其實老祖宗智慧所留下來的安眠、定驚穴位,可以讓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更得心應手。


耐心、毅力,訓練寶寶一覺到天亮
收驚、穿別人的舊衣、內衣反過來洗、手腳用束帶綁緊會有效,也都嘗試了,寶貝依舊像個「磨娘精」,難道爸爸媽媽真的無計可施?其實,寶寶睡不安穩,中醫也可以幫得上忙,要讓寶寶一覺好眠,首先要記得晚上睡覺前讓寶寶吃飽,以確保寶寶不會半夜要奶喝,不過這是需要一段過度時期的訓練,過程中即便寶寶啼哭,爸媽也要意志堅定,不能輕易妥協,否則會前功盡棄。因為在育兒過程中,媽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氣足、心情好,乳汁才會多喔!


家長也常碰到小寶寶半夜從睡夢中突然尖叫嚇醒,甚至大哭,這時候可以做穴位按摩,幫助安定心神,確保能夠一夜好眠。時常睡不好的人可多吃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杏仁、腰果仁、葵花子,可補充維他命B群,補益腦細胞,以仁入心,具有補腎、寧心安神作用。


按摩穴位可好好入眠
如果失眠是因為吃太多造成脹氣,甚至胃酸逆流,胸部有灼熱感,這種情形按摩內關穴效果會大於神門穴,例如小朋友可能因為零食吃太多而產生食積問題,以致半夜容易驚醒、哭鬧,按摩內關會有幫助,此外,內關穴還可以預防暈車、暈船,容易暈車、嘔吐的小朋友,家長可常按此穴改善。



假如是心理因素影響睡眠,則神門穴效果好於內關穴。主要是因腸胃問題引起的睡眠障礙,及古代所言「胃不合則臥不安」,另一則是心情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礙,所以在中醫治療中,即使是失眠,也要分清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因素造成,針對造成的因素去改善,療效才會快速有效。甚至,影響睡眠的問題解決了,也不需要再靠藥物,便能好好入眠。

睡前按摩、聽音樂,有助寶寶入睡

也有寶寶只要媽咪一離開就醒了,比較缺乏安全感,沒辦法自己睡,該怎麼辦?

孩子睡覺前最好有安撫儀式,聽一點音樂,或撫摸嬰兒背部(督脈以及膀胱經所過之處)也會有安撫作用,督脈第五椎以下為神道(主驚悸),膀胱經第五椎旁開1.5寸為心俞(主驚悸、癲狂、盜汗),旁開3寸為神堂。

飲食也會影響睡眠
任何年紀都會有睡眠方面的問題,除了一般常見的壓力影響睡眠之外,也和飲食有密切關係。《內經》曾言:「胃不和則臥不安」,飲食喜歡吃燒、烤、辣、炸等刺激、油膩食物,容易影響消化,自然會影響睡眠;午後喝太多咖啡或茶,則是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交感神經興奮,也會睡不好。



中醫依虛證、實證予以治療
中醫治療「不寐」,主要可分虛證與實證。治療方向分為四大類:補心脾氣血、滋腎陰、改善食積、疏肝理氣方向著手。虛證多見心脾血虛、肝腎陰虛問題,常見於久病體虛者;實證則多見腸胃食積影響,還有情緒因素造成肝氣鬱結的失眠問題。

孩子的睡眠治療需分證型
心脾血虛型
孩子臉部面色蒼白、唇無華、容易心悸、易健忘、睡眠品質則是多夢或淺眠、脈象則多細數、舌色淡紅,治療時採補心脾氣血,用「歸脾湯」或「養心湯」加減。



肝腎陰虛型
可見熱象明顯,例如常口渴、咽乾、午後發熱的現象、也會偶爾有眩暈、腰痠、視力減退的情形,這類孩子不易入睡、而且容易醒,治療應予以滋陰養血,亦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既補陰清熱又使心腎相交,幫助入眠。





《中醫媽媽養出不生病、不過敏的健康孩子》
三采文化出版事業

(資料來源:三采文化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保母小雅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