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亦稱為【人格發展論】


共分為八大階段


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一、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要義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依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以發於自我成長的內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性的。因此,他的理論所解釋的人格發展,可以視為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是以自我為基礎的;自我是後天學習的,故而Erikson 對人格發展的解釋,在理論上合於後成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


二、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主張的基本原則


(一)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而累積的,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
(二)心理社會發展包含一連串橫跨一生中的各種不同發展議題;
(三)心理社會發展是有次序性及階段性的;
(四)心理社會發展主要反應在發展任務上;
(五)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主要關心的是發展(任務)的內涵。


三、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概念


心理社會學理論以六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一)發展階段
(二)發展的任務
(三)心理社會危機
(四)解決心理社會危機的核心過程
(五)重要關係的範圍
(六)因應-人們生產出來以面對挑戰並構造生活中各種關係的新行為。


在每一個階段中,先前階段所取得的成就被做為資源,以應用於征服由發展任務、核心過程、心理社會危機及重要關係的混合所帶來的挑戰。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為新的學習提供了經驗基礎。每一個階段都是獨特的,都導致獲得與新的能力相關的新技能。


(一)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


Erikson根據他的想法,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二)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


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的任務的失敗,導致今後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今後的任務不可能完成。


(三)心理社會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


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


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四)解決心理社會危機的核心過程


教育是解決國小兒童勤奮與自卑的危機的過程。學校是對兒童在各種學習任務上的成功或失敗給予不斷地注意的環境,學校經驗對兒童個人的勤奮感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因此要培養國小學齡階段兒童有健全人格的發展,最重要的措施是發展兒童的興趣及充實能力,盡量讓兒童能有學習成功的經驗,以減少自卑感,達到自我實現的人生目標。


(五)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Erikson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社會領域。


(六)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的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保母小雅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