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提供無微不至照顧與保護的子宮來到世間,初期被周遭的溫度、氣味、聲音、影像等強烈地衝擊著。由於新生兒的感覺統合功能尚待發展,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寶寶在萬花筒般的繽紛世界裡,更需要被瞭解、被呵護,才能順利成長。














嬰兒出生後,開始用鼻子呼吸,隨著每一次的呼吸,時時嗅到環境中的氣味。正由於嬰兒的視力不好,更需要仰賴嗅覺知道母親的存在,嗅著母親的體味,在熟悉、安適中,香甜地進入夢鄉。隨著嬰兒的逐漸成長,母親不再時時刻刻待在身旁,嬰兒在召喚母親與等待母親的同時,發現蓋在身上的毛毯,它的氣味及觸感讓自己得到舒暢,從此這件毛毯成了小寶寶的依戀物。
《教養指南》
對發育不正常的寶寶,可在他愛睏卻睡不著時,以輕緩搖晃幫助他入眠。在寶寶清醒時,可抱著他旋轉或將他舉高,在保護下提供前庭刺激。



人生品嚐的第一種食物,是母親的乳汁。在吸奶的同時,體認到母親身體的溫暖與柔軟,感覺到無比的安全與溫馨。4個月大之後,母親餵寶寶吃精心調製的副食品,開始嚐到不同食物的味道與質感。飢腸轆轆使身體難過、心理焦躁,而食物能解除痛苦,又蘊含著提供食物者的關愛,使嬰兒身心獲得滿足。


《教養指南》
 
從小讓孩子品嚐多樣食物,對接受不同味覺有幫助,避免長大後養成偏食的惡習,對健康不利。














0~1歲階段的發展特色為口慾期,嬰兒透過觸覺細胞密佈的嘴唇,尋找乳頭,以得到食物營養。嬰兒也喜歡吸吮奶嘴或手指,來放鬆情緒,獲取心理安全感。同時,透過口腔內豐富的觸覺細胞,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外在環境。


《教養指南》

老人家常說:「嬰兒哭了不要抱,如此他就不會習慣粘人,比較好養。」這樣的觀念也該揚棄了。正因為寶寶年幼能力不足,才需要父母的協助與愛撫。不理他的結果,將形成寶寶對人的疏離感,絕非良策。



嬰兒出生前半年,腦發展到皮質下層(脊髓、延腦、橋腦、中腦、間腦),出現原始反射動作。6個月大以後,發展到終腦部位,原始反射動作漸次統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強壯的肌肉張力,以及保護自己的平衡反應。透過這些發展,維持頭部在正中位置、保持身體平衡,以及預防跌倒時碰撞頭部,能做最快的反應。這些姿勢反應,終生護衛著我們。
《教養指南》 
父母毋需太在意寶寶對依戀物的執著,只需在他成長的過程,引導他對週遭的觀察及接觸,原本的執著會自然減輕或轉移對象。














在寶寶生命的頭6個月,肢體受到原始神經反射的控制,動作的本質也大多屬於不自主的。之後,原始神經反射漸次被統合,寶寶的動作控制從頭頸部(會抬頭)開始,到軀幹(會翻身),然後是骨盤(會坐)、膝部(會爬),腳踝(會站),屆1歲時到腳板(會走)的境界。嬰兒終究獲得肢體的自主性、身體的主控權。
《教養指南》 
為促進伸展肌發展,讓寶寶趴著睡比仰躺著睡,更有效。對於習慣仰臥的寶寶,記得在他清醒時,將他安置成俯趴姿勢,可促進抬頭。讓寶寶平日在安全且衛生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對動作發展有益。



嬰兒在剛出生時,聽神經尚未髓鞘化,聲音在傳送過程中雖擴散形成回音,但仍可分辨出熟悉人(如:父母)聲音的特質。嬰兒聽到聲音後,將頭轉向聲源,藉視覺影像,幫助瞭解所聽到聲音或詞彙所代表的意義。跟嬰兒說話,要用緩慢、清晰、簡單的兒語方式,如:用動詞時加上明確的動作示範、說名詞時將物品清楚地展示給他看、用疊音(如:抱抱、奶奶、車車)等。說話時腔調高一點、強度有變化,比較能吸引嬰兒的注意
《教養指南 
父母要多跟孩子說話,培養他的聽覺注意與聽覺理解。如果父母沒時間親自照顧,不適合託付給年齡太大或體力不佳又不愛說話的阿媽、保母代為照顧,才不致埋下寶寶語言發展障礙的因子。










對新生兒而言,離開陰暗的子宮,來到光明的世界,「光」是相當大的衝擊。尚未滿月的新生兒,房間不要過亮,滿月後就可以放在一般亮度的地方。在各種圖片中,嬰兒偏好看人的臉、喜歡鮮艷對比強烈的色彩,動畫又優於靜態的圖。6個月大後,寶寶開始有深度視知覺。10個月大起,對環境訊息的接收,80%來自視覺。0~1歲嬰兒環視周遭,對視力及後腦的發展十分重要
《教養指南》
寶寶0~6個月大期間,牆上可貼色彩對比的大圖、床上懸掛旋轉兔子等,吸引他廣泛地巡視。父母要多探視寶寶,也給孩子看父母臉孔的機會。經常把孩子抱起來,看看多采多姿的動畫世界。7~12個月大期間,多讓他爬、探索環境,對寶寶視知覺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保母小雅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